这样一想,这封信就哪哪都不对了。
荀柔把自己品得牙酸,当即伸手将信丢去一边。
完全不正常。
恤孤寺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属,平日里做帮扶救济孤寡这样的小事,很难招得贤才,而且恤孤寺至今已“遍及州郡”,她实在顾不过来,账目混乱,各处生事,却来不及解决。
书中写得很动人,冀州有许多美好的淑女,通晓典故,雅好诗书,品德高尚,被其父兄连累,家门破败,衣食无着,甚至靠为人涣衣缝衣糊口。
荀柔也是无聊,竟将信从头到尾又咂摸了一遍,发现这果然就是一封无聊的废话。
贾文和莫非,是想让他给阿姊看?
不过,那不是眼下的问题。
恤孤令光顿首再拜言:太尉足下
匣中还剩最后一份。
“远近无事”?
开头也是问候,接着汇报一点冀州异动,最后再表达新年祝福一套,结束。
“冬日霪雪”?
荀柔哼笑一声打开。
“新岁勿恙”?
太中规中矩了。
如今这些小女子缺少养家糊口、展示忠义的机会,恤孤寺又缺少人才,正好可以将她们招入寺中,既使之免于冻馁,成为一道善政,又为朝廷招得人才,正是两全其美。
她怜惜她们的身世,为她们的才华感动,了解到她们对国家一片忠贞,对父兄的过失十分痛心。
冀州也许会出点小动荡,会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冒出头,但刀斧刚过,血还未干,不怕死的还是少数,看不见好处,世家大族不会乱来。
荀柔倚榻闲适地看完,拿起下一份竟来自贾诩。
冀州的问题,那是天长地久的问题,与客观的交通条件相伴。
留在西面,在航海时代来临前持续向西向北耕耘,那么东南方向的士族再次坐大,或许三代之后,就会成为朝廷心腹之患。
若是迁回东面,保证中原和江东,至多百年后,西北的外族部落可能滋生庞大,对中原再生觊觎之心。
这是一份上书。
这份上书是请求一件事,希望朝廷允许看扩充恤孤寺员额,她想要征辟冀州“名门淑女”入寺。
他执起来,为纸张厚度稍稍惊讶了一下,然后打开。
中规中矩。
荀光的字迹端正,像后来的馆阁体,横平竖直,方正整齐,一开头就是严谨的格式和称呼。
啧。
荀柔有些意外,端坐起来。
第一份是荀襄的家书,几句新年问候、想念,些许家常,冀州风俗不同,也被写进信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贾文和什么时候给他写过私信?
也很快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