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2章(2/2)111  她办个同窗宴,满朝文武都来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微臣祝澜,叩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

“父皇出征之前,曾留下一道旨意。

婉婉跟我说,秦姐可是经常念叨你。”

“我自然也是惦记她和璟儿的。”祝澜轻声道,“但现在我有要紧的事得去见一趟周达。”

然而祝澜走得很快,有人上前说话她也只是淡笑着回应几句,似是有什么急事要处理。

祝澜叩拜领旨谢恩。

铁汁

“张尚书与陆侍郎既然都举荐肖主事,必定有他们的道理。

赵总管走上前,手中多了一道圣旨,宣读道:

“你要问火炮的事?”

“如今西北战事吃紧,户部在粮草与均需调度上更需要慎之又慎,方可保证前线将士的供给。

董业不由得欣慰一笑。

直到赵思成喊她,她才停下脚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燕宁让她平身,然后说道:

户部尚书张伦站出来,赞同道:

李烈带着惊怒的神色回头望去,只见一抹红色身影逆光而来,温润端方,眉眼从容,气度分毫不减从前。

祝澜接了金印,群臣纷纷道贺。

“不过你要去军器监找周达……可能得做好心理准备。”

祝澜唇边噙着一抹浅浅的笑意,缓步走到金殿中央,俯身拜道:

为什么!!!

赵总管,宣旨吧。”

尔等当知,朕虽远征,心犹在朝。望诸臣恪尽职守,勿负朕托。”

燕宁下意识将目光投向太傅徐成业,见太傅对自己微微颔首,便放心道:

李烈与董业瞧见那金印,下意识对望一眼,这才明白过来。

“嗯。”祝澜点点头,对赵思成道:“没事,我自己去就好。肖婉升任户部侍郎的文书应该很快就送到了,这可是好事,你快去陪她吧,记得替我恭喜她。”

好不容易把姓祝的弄出了京城,没想到这才过去不到两年,她居然又好端端回来了,还爬到了自己头上。

她声音清朗,宛如夏日的一抹凉风,清晰地吹进了殿内众人的耳中。

“天子诏曰:

祝澜笑着接受了众人的祝贺,哪怕看出不少人言不由衷,却也只是不动声色。

当年董业担任翰林院学正之时,祝澜也算得上他半个学生,如今见她再次风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董业心中自然欣慰。

毕竟被流放岭南还能官复原职,甚至荣宠更胜从前的,这可是自开国以来的第一位,足可见陛下对其的倚重与信任。

祝澜微微一笑,躬身道:

董业低声笑道:“看来今日老朽对卫国公有些误会,真是对不住。”

昔御史中丞祝澜,才略兼备,因一时之误暂离朝班。然其心怀社稷,朕心念其功,特旨复其原职,仍任御史中丞。

“祝中丞,你以为户部侍郎的位子由何人担任更为妥当?”

太子监国期间,国事繁重,需贤臣共谋,故特赐祝澜辅政金印一枚,凭此印可参决政事,以安天下。

更何况肖主事已经通过了吏部考评,每一项皆是出类拔萃,既然有才,若不善加利用,岂不是朝廷的损失?”

一名小太监走上前来,手中托盘上,赫然放置着一枚金印!

而李烈的脸色却霎那间变得奇差无比。

“听闻你今早才刚刚回到京城,这么久没见,你不去后宫看看?

“既然如此,那便依祝中丞所言,着翰林院拟旨罢。”

岭南那地方不是苦寒贫瘠吗,她怎么没有死在那里!

……

而且……为什么还是御史中丞!?

燕宁带着稚气的声音自上传来:

而一旁的李烈则是牙都快咬碎了。

赵思成与她并排走着,问道:

赵思成顿了顿,又想到了什么似的,说道:

下朝后,祝澜退出金殿,不少朝臣亦步亦趋,想要趁机与她说上几句示好的话。

这个姓祝的不是被流放到岭南了吗,她怎么回来了!

朕闻天地之大德,在于乾坤之交泰;国家之兴衰,系于君臣之和合。今朕欲亲统六师,荡平寇乱,以安社稷。

微臣以为,度支司主事肖婉的能力足以胜任侍郎一职,还请殿下允准。”

“他怎么了?”祝澜有些意外,莫非出什么事了?

“也好。”

陆侍郎坚持隐退,微臣在户部独木难支,许得有得心应手之人协同处理事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