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皇兄何故造反? 第10节(2/2)111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权力属于太子,郕王只是辅政。

再说明白点。

再或者,也先挟持天子,一囚禁就囚禁个数年乃至十数年呢?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事实就是,皇帝被俘了。

不管对外究竟是如何说法,陷落虏贼手中也好,北狩也罢。

这个时候立太子,就是为了保证皇位的传承。

在场大臣都是宦海沉浮多年之辈,但是也是头一次遇见这种情况。

那就是,皇帝万一回不来,该怎么办?

虽然那也先只要稍有点脑子,就不敢对皇帝下手。

安什么心?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切切实实的威胁。

但是,万一呢?

她虽然位居深宫之中,但是她不是傻子。

如此一来,想要罢黜郕王的权柄,就容易的多。

换句话说,一旦皇帝有事,登基的必须是皇帝的儿子,这个即将被立为太子的小娃娃!

万一他待价而沽,提出什么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如果是按照于谦的办法,那么京城大权本身就是在郕王手中。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名分。

但是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清楚,这二者可大大不同。

在场的人心中都清楚。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那么就可以换人!

该怎么办?

前头的几句话,理所当然的被群臣直接忽略。

于谦的意思,是将京城大权,全部托付到郕王的手中,一切由郕王做主。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但是仍然有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尽管入殿之后,没有人敢提起,甚至是不敢显露出一丝丝的意思。

譬如称臣纳贡,放弃京师之类的。

到了太后这,变成了“命郕王监国辅政”。

懒得再多打什么机锋,直接便将自己的意思说了出来。

立太子,定储君,以安天下之心!

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差了一道程序,到最后都是郕王来总政。

虽然皇室宗亲是最适合辅政的,但是勋戚大臣,武百官,也都是可以辅政的。

于谦进谏的时候,说的是“命郕王总摄大政”。

一条小命攥在人家的手里。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但是如果按孙太后的办法,那么就不一样了。

虽然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别,可到底该如何表态,却皆是犯了难

皇帝孤身一人在敌营当中,万一有点什么意外。

孙太后的意思,是要先立太子,然后将京城大权托付到太子手中,最后由郕王代行太子权柄。

除非皇帝回归,不然的话,没人能够从郕王手中夺权。

中庸之道

再退一步说。

应当说,孙太后的意思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了。

说什么皇帝出京前说过,不过是个由头而已,重点在后面两句话。

许是孙太后有些累了。

当然是皇帝万一回不来,朝臣们该如何站队,官军百姓该效忠于谁的心。

除此之外,另一句话也十分耐人寻味。

一个总摄,一个辅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