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正好,她也不必再费心思和皇帝争吵, 可以专注于正事了。
新亭的那一战, 让“吴郡公主的女兵”在京中有了响亮的名声。百姓不懂军事, 只觉得是公主和女兵才没让那叛贼打进城来,所以她们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仕宦中先前觉得谢宜瑶搞这一套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也都闭口不言。
殿的大门,心里想着,陛下果然越来越不信任自己了,必须早日得找个退路才行。
春燕是这样和谢宜瑶说的:“真要论起来, 当年我在江北时亲眼所见到的战争场面,要比这残忍得多。但论是亲身经历,大家也都是第一次, 一时间无法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唯独皇帝本人,除了公事公办,竟然没有一丁点多余的表示,无论是夸赞还是批评。
上一个公然指责吴郡公主的,后来做了谋害皇族、离间太子这等大逆之事,他们谁都不想被怀疑有步张艾后尘的可能。
谢况则望着多年挚友离开的背影,自言自语道:“阿瑶,我竟然不能轻易动你。”
而谢况今日只是略微试探一下,就发现关于谢宜瑶的事情,无须他说些什么,官员间就自然有了分歧。
而也有后来从京口来的,虽然谢宜瑶都自掏腰包了,但多少更麻烦点,因为她们大多要么是孤家寡人,要么就是家属在外地。
但也不是无计可施。
但谢宜瑶转念一想, 谢况越是刻意地冷落她、忽视她,越说明谢况现在拿她没办法。
谢宜瑶看出了春燕的顾虑,安慰道:“我虽确实对她们抱有很高的期待,却也知道她们也是凡躯, 遇挫会陷入低谷,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些或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又或只是示好,对于谢宜瑶来说,都没什么区别。
长刀出鞘(六) “豫州刺史叛了。”……
谢宜瑶讨厌这种被忽视的感觉。
其实不用谢宜瑶本人费心,如今她手下的这些人也能替她办好。但谢宜瑶却执意亲力亲为,故而半个月了,她才终于能歇口气。
离李侃之乱爆发过去了半个月,公主第终于也恢复了元气。
……
春燕担心公主无法理她们的这种心情, 更怕她会因此对女兵们失望, 才特意到谢宜瑶面前为女兵们解释。
谢素月则更为积极。自她出家为尼后,和谢宜瑶的联系反而比以前更多了。谢素月虽然名义上已是比丘尼,但也仍是楚国的公主,没有完全离开俗世,就算让僧尼替她传话,也很方便。
至于那些从京中挑选的, 更是有许多不谙世事的,哪怕平日里训练丝毫不松懈,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斗, 也都是赶鸭子上架。
女兵的训练这段时间一直由飞鸢操办,并有褚秋澄协助着。春燕觉得自己不适合习武,但谢宜瑶认为她确实很有才干, 就让她负责统管女兵的后勤工作。
但女兵们本人却低落了很久。
他已经不能如曾经预想的那般,毫无顾忌地舍弃这个棋子了。
就连她自己,也是过了好几日才恢复到往日的状态。
这期间,长公主谢钰派人来看过她的情况,也送来一些补身子的药材。谢宜琬也派了身边的心腹侍女过来探问,后来又亲自来了一次,见谢宜瑶无恙才放心。
除了这几位外,京中和谢宜瑶常有往来的仕宦家族,无论关系远近亲疏,哪怕只是意思意思,至少也会送份帖子到谢宜瑶跟前,或是慰问一下她的情况,或是夸赞一番她的壮举。
从京口来投奔谢宜瑶的,大都是春燕的旧相识。她们虽然在战乱中跌爬滚打了许多年, 后来才逃到南边的,但这之后好歹也过了几年安生的太平日子, 战争的阴霾已经开始走出她们的生活。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现在朝堂之上,哪怕是对谢宜瑶有意见的,因为有张艾的事情在前,大都也只是拐弯抹角地使绊子而已。
受伤的侍卫们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可惜有几位当场死亡或是重伤不治的,如果是当初皇帝过目的那五十人中的,家里人也得到了抚恤。
就连柳家小娘子,柳希度,也多次到来公主第上拜访。
更何况石城寺本就是谢宜瑶的势力范围,是她自己费尽心思维持的关系,和那些她养着的田产和“佃户”一样,即使不够光明正大,但谢况可以撤走公主府和女侍卫,却不能拿走她手中的这些资源,这让谢宜瑶感到很是安心。
且会站出来为她说话的,不止一个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