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崔洞并不与袁志远多寒暄,公事公办地道:“你可知三年来崔家往这里送了多少钱,结果呢?船队派出了两批,为何至今没有一人归来?!”
&esp;&esp;时间很快到了三年之后。
&esp;&esp;“崔郎君息怒,远航本非一朝一夕之事。”
;&esp;崔洞接过,正要告退,转身走了好几步。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为何不能?”
&esp;&esp;又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双官靴迈过门槛,有个青袍官员不紧不慢地过来。
&esp;&esp;崔洞转过头,在见到来人的那一刻,脸上的不悦之色僵住了。
&esp;&esp;“我看你们是在故意回避我。”
&esp;&esp;国库的巨大负担被转移到了公卿世胄头上。
&esp;&esp;“让管事的人出来见我!”
&esp;&esp;仅在两个月后,江南东道海政衙门便收到了诸多世家大族的募款,再一次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远航准备。
&esp;&esp;当然有人能想明白其中的关节,暗忖只要利益所致,果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esp;&esp;崔璩听了点了点头,道:“是老夫多虑了,去吧。”
&esp;&esp;若没有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做不到如此谨慎。比如崔洞就毫无这种防骗意识。
&esp;&esp;崔洞再次动身前往华亭县,这次,他感觉自己受到了怠慢与敷衍。
&esp;&esp;
&esp;&esp;崔璩忽然唤住他,又问了一句话。
&esp;&esp;“叔公是担心元结蒙蔽天子?放心吧,此事根本就不可能有假。”
&esp;&esp;崔洞虽反对此事,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讶道:“叔公为何这么问?”
&esp;&esp;“黄金、奇珍异宝,我都是亲眼所见,也看到了发疟疾的船只,他们还带回来了一些俘虏,打扮怪异,言语奇特,与过往所见蛮夷皆不同。谁都布不出这样一场大戏,那许多东西,编也编不出。”
&esp;&esp;正兴十一年,庚戌狗年。
&esp;&esp;但不得不承认,终究还是这些公卿世胄消息灵通、眼光长远。
&esp;&esp;“慢着。”
&esp;&esp;在海政衙门喝了第三壶茶之后,他终于愤然拍案,怒叱起来。
&esp;&esp;渐渐地,在远洋发掘了大量金矿之事开始瞒不住了,一些细节随着时间被一点点披露出来。
&esp;&esp;崔洞听说过这个书僮之事,知道他在前些年考中了进士。当然,这些年朝廷不断增加中榜的名额,进士在崔洞眼里已是愈发不堪了。
&esp;&esp;他重新请崔洞坐下,道:“海上风浪大,并不是说只要有船队平安返航
&esp;&esp;相应的,门荫官员在朝中的比例也一直在降低。
&esp;&esp;“砚方?”
&esp;&esp;袁志远尽力维持着不卑不亢的神态,可开口时还是不自觉地微微耸肩,出卖了他心中的紧张。
&esp;&esp;“江南东道海政司主簿袁志远,劳崔郎君久等了。”
&esp;&esp;“真的有船队回来了?”
&esp;&esp;可崔洞仔细一想,就知崔璩这是过份担忧了。
&esp;&esp;崔璩将他的惊讶尽收眼底,缓缓道:“事不预则不立,欲成事,必先考虑好一切可能。比如,万一此事是个骗局。”
&esp;&esp;这是朝臣们完全没能想到的。经过变法,天子与公卿世胄本已成了水火不容的关系,可这次公卿世胄们却是鼎力贯彻了天子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