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那位神秘的顾炎武文章风格其实总让他觉得熟悉,且还会作诗。
&esp;&esp;不远处的江面上,不时能看到白鱀跃出,仿佛是他的朋友一般。
&esp;&esp;“……”
&e
&esp;&esp;后方忽有一艘小船驶来,船上有人高喊不已,打扰了李白的兴致。
&esp;&esp;再联想到顾先生昔日的文章中对世家大族的态度,便能感受到世家衰败的时代变迁。
&esp;&esp;“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esp;&esp;这是好几年前就有的儿歌,白居易也会唱,忍不住跟着哼哼唧唧地唱了两句。
&esp;&esp;但人们已经听到了,且早有人像他这般有所察觉,遂全都滞愣住了。
&esp;&esp;他听得众人都在念这首诗,忍不住张开嘴也参与了进来。
&esp;&esp;李白散着长发,立于舟上饮酒,任风吹动他的长袍。他已有三分醉态,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esp;&esp;崔洞若有所思。
&esp;&esp;寥寥几句勾勒出了秋日黄昏的气氛,这是一首藏而不露,颇具韵味的诗,不少人很快领悟到了那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的沧桑感。
&esp;&esp;“还有诗吗?”
&esp;&esp;因太过激动,崔洞没忍住便直接问了出来。
&esp;&esp;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esp;&esp;正要散场往抱月楼用饭的人们于是停下脚步,以期待的目光看向姚汝能。
&esp;&esp;崔洞听了歌声,脑中忽然泛起一个想法。
&esp;&esp;论诗文造诣,恐怕当今天子才是大唐第一人。只是天子久不作诗,没想到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今日的文会中来。
&esp;&esp;那边,三岁的刘禹锡抬起头来。
&esp;&esp;李白缺席的遗憾这才得以弥补,文人墨客们方觉不虚此行。
&esp;&esp;“旧时王谢堂前燕啊。”崔洞感慨道,自怜身世。
&esp;&esp;“是什么诗?姚公快念来!”
&esp;&esp;“顾先生莫非用的是化名,他文章诗赋与陛下……”
&esp;&esp;姚汝能只好摆摆手,道:“这不是诗,棠戊先生往蔽社投稿的一份菜谱。”
&esp;&esp;“好!好诗好酒配好菜,我等今日有口福了。”
&esp;&esp;“往后便有了,朝廷鼓励种新作物,但这些果蔬如何吃、如何能好吃,其中大有文章。棠戊先生可谓是这方面的第一人,今日我不仅带了菜谱,还请崔公备了食材,稍后的宴上,诸君都能吃到。”
&esp;&esp;身处洪流之中,他尤其能感受到那大势所趋非个人所能抗衡。
&esp;&esp;长江浩瀚,夕阳在波浪上点缀出点点黄金,分外壮丽。
;&esp;“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话到一半,他意识到不对,立即住嘴。
&esp;&esp;忽然,有人问道:“姚公,你拿了两张稿子,还有一张是什么?”
&esp;&esp;“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esp;&esp;文会这便到了结束之时,七岁小儿赋诗成佳话,再加上疑似天子化名的顾先生千里寄诗述世事变迁,也只是为当今大唐的文华璀璨再添一缕光彩而已。
&esp;&esp;“太白先生!”
&esp;&esp;他如今虽是巨富,却曾亲眼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分崩离析,而除了崔家,这些年因变法而衰败的高门世家不胜枚举。
&esp;&esp;“《新思报》竟还刊菜谱,往日却未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