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地府探案坏妖骗钱 第21节(2/3)111  地府探案,坏妖骗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不多会儿,一捕役抱着一个贴有封条的钱箱走来。

&esp;&esp;孟厌大声应他,“祝大人十年前的一位好友,姓顾。”

&esp;&esp;顾一岐:“那个装钱的箱子如今在何处,可否让在下看一眼?”

&esp;&esp;他们一路过来算是瞧明白了,这高陵县的官场,有钱能使鬼推磨。

&esp;&esp;募捐之事,是李柘与祝融一起做的。

&esp;&esp;祝融觉得在理,等收齐所有善银,依话照做,谁知最后竟因此没了命。

&esp;&esp;四人仔细检查了钱箱,封条仅有一次扯开的痕迹。

&esp;&esp;说罢,崔子玉递上一两银子。

&esp;&esp;他敢立誓,的的确确是一千两。

&esp;&esp;开箱那日,他也愣在当场,实在不明白怎么会少了一百两。

&esp;&esp;孟厌认出箱子是紫檀木所制,暗叹这县衙看起来破,装钱的箱子却知用好的。

&esp;&esp;从始至终,未经第三人之手。

&esp;&esp;银票没问题,人也没问题,难道是钱箱的问题?

&esp;&esp;而且,箱中并无机关。

&esp;&esp;李柘四十岁上下,身子干瘦,身上的官服满是补丁。

&esp;&esp;闻言,李柘急急说道:“老祝数了一遍,本官又数了一遍,才装进去的。”收到这一千两后,他和祝融清点了两遍,才将这十张一百两的银票放入箱中。

&esp;&esp;李柘看着堂中四人,抚着胡须不解道:“你们是受何人所托?”

&esp;&esp;李柘回的斩钉截铁,“没有。”

&esp;&esp;崔子玉提出一个关键问题,“祝大人清点银票时,你一直在旁边盯着吗?”

&esp;&esp;若放进去时,便已少了一百两,任他们如何严格保管,也只会是九百两,不会是一千两。

&esp;&esp;李柘吩咐捕役去取钱箱。

&esp;&esp;李柘看他们都盯着箱子看,解释道:“此箱并不是县衙之物,乃是周饶周老爷之物。”

&esp;&esp;装钱的钱箱共两把钥匙,一把在祝融身上,一把在他手上。

&esp;&esp;顾一歧:“李大人,在下并非来此谋前程,只是受人所托,来查祝融自尽一案。”

&esp;&esp;捕役走到李柘身侧,低声与他说了几句,“免礼,听说你们想来高陵县谋前程?”

&esp;&esp;他们当日在周家收到善银后,周饶叫住他们,吩咐小厮取来一个箱子。话里话外皆在担心,银票放在他们身上,恐有失窃之险。便建议他们将银票装入钱箱,贴上封条,到时打开交给百姓即可。

&esp;&esp;那位死透的顾一歧接话道:“祝大人乃在下大哥的好友。大哥今日早间听闻好友自尽,一病不起,特意吩咐在下带着三位断案高手前来高陵县调查。”

&esp;&esp;他们奔波三日,去了城中多家大户。费尽口舌,最终有四家答应捐钱。募到一千两后,祝融当着他的面将银票清点后,再放进箱中,之后,上锁贴封条。

&esp;&esp;孟厌:“祝大人的钱箱是否被人动过?”

&esp;&esp;说是钱箱,其实是文房提箱,常用来装文房之物。

&esp;&esp;李柘收了银子,乐呵呵问他们想知道什么。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

&esp;&esp;据他所知,祝融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哪来的好友。

&esp;&esp;虽然这人已经死透,但总归是一起高中的同僚,说好友应也没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