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国日化1981 第14节(2/3)111  大国日化198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会儿她冻得鼻涕都快出来了, 用僵冷的手推推周渔:“别愣着, 我跟你一起去外面逛逛吧。”

“周渔,草菇能加大供应量吗?”

他不允许这事儿发生。

老村长的意思很明显, 周渔就是靠养蘑菇的技术卖钱的,如果真的交流出去了,她刚开始的生意也就断了, 自然, 梅树村想要跟着致富的可能也就没了。

只是没走几步, 就听

“我儿子写的也不错,也报名!”

周渔乐的清闲,将挑出来的五篇文章放在了周朵跟前,要求一篇抄八遍,就隐身了。

不过他们的报刊大多数用的南州晚报和南河晚报,内容很单调。周渔觉得,广播员们还没有组稿的意识。

周渔产能就那些,肯定供不上,只能拒绝,让姜桂香遗憾了很久,还问周渔呢:“你需要啥,我提供,你快点种啊!”

趁着这次利民餐馆发威,她准备替平菇也宣传宣传。

孩子干的事,就是替她将选出来的短文抄出来,分别寄到各大厂的广播室,她预计,即便不可能全读,也会有所借鉴,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习惯,她多摘点关于吃蘑菇的文章宣传效应不就有了?

毕竟她除了卖草菇,还要卖平菇的,平菇产量大,草菇一百斤稻草能产四十斤就不错,用行话来说,转化率百分之四十。但平菇的转化率可是百分之百。

“周二文,你姐呢,让你姐也来,她写的漂亮!”

所以孩子们自由的很,写完作业,也没农活,都在四处撒欢呢,还不如挣点钱。

当然,他没想让周渔掺和这事儿, 他要自己拒绝了。

周渔的提议大家当然愿意。

周渔就想趁机攻占这个广告位。

所以平菇的定价就低很多,很适合成为大众平日餐桌的常见食物,各大工厂正好是她的消费群体。

周渔倒也没有强出头的意思,不知道对方根底和来意, 现在跑出去,事情就没了缓和之地了。她点点头,跟着秦月书往外走, 顺便问问她今天的事儿。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止秦月书在这里等,他丈夫在村里的另一条路口也等着呢,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她连旁边村民家都没敢进去, 就怕错过了人。

周渔奖励她一个香吻,让周朵羞的不得了,美滋滋地跑开了。

周渔也着急,堆料一发酵好,周渔就将平菇移到了那边,家里则全部种上了草菇,只是农作物不似工业品,流水线可以哗啦啦生产,农作物就算再急需,也是需要时间生长的,只能慢慢等着。

“抄文章,我闺女字漂亮,我们报个名。”

这事儿做的有点超前,不过做生意吗,就得提前布置,下水磨工夫,不算什么。


这会儿又没什么升学的要求,大家让读书也很少有那种必须考大学的想法,就是家里供你,有本事你就读,没本事就务农。

等到了晚上七点,周渔家就被半大孩子们攻陷了,不过她很快发现了周朵的用处——她对这些孩子们太了解了,直接帮着预审了。

晚上九点,周渔收到了整整齐齐的四十篇文章,还有一长溜名单,周朵扑闪着她的大眼睛求表扬:“姐,我都弄好了。”

就是没想到,12月的一天,周渔送了蘑菇刚回村,就被村长的大儿媳妇秦月书给拽住了,秦月书小声说:“市蔬菜公司带着小王庄的人突然来了,就在我家坐着呢,说是要跟你交流种蘑菇的经验。我公爹说他们这是想学冬天种蘑菇的技术,他拦着,让你先别回村。”

周渔耳朵都快被震聋了,连忙说:“写得好的晚饭后都来,纸笔我出!”

“周小武,你凑进来干什么,你那字跟狗爬的似的,你不行!”

也就是说,同样的成本,平菇的产量是草菇的二点五倍。

随后几天,姜桂香每天都跟她说卖疯了,“好多人慕名而来,一天九盘,中午就卖没了,下午来的客人总是不高兴,都抗议了,我们就变成了中午五盘,下午四盘。”

播去了。她发现,早上中午和晚上都会放,内容除了转播新闻联播,播报厂里新闻,就是放音乐和读报刊摘录。

“我们家妮妮九岁了,但书写从来都是满分,能报个名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