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红楼]薛家长子 第136节(2/3)111  [红楼]薛家长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宝钗的嫁妆里便有不少地皮,在京郊划出一块建作坊便是了,薛家虽然不做纺织生意,但要找几个懂行的人指点不是难事。

宝钗的作坊能给发月钱,便会有贫寒人家的女子愿意做工,她永远不需要担心没有工人。

这也是京城纺织一直赶不上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可惜世易时移,到了当今这一朝,甄家就没有这样的优待了。莫说甄家,即便皇帝自己的心腹犯了事,他也绝对不会轻纵。这一两年来,甄家也时不时被弹劾,皇帝该查的查,该治罪的治罪,既不徇私枉法,也不蓄意报复,令众人深感皇帝英明。

他虽然后期庸碌了些,但整体上还是个英明决断的君主,且对自己的名声也很在意,并不想落个暴君之名,故而对御史还算客气,至少没有因为爱妃家族被冒犯而动怒过。

若当真有那么一天,便说明百姓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这自然又是好事一件。

一次非常普通的早朝,因为没什么大事,很快便议事完毕,正要退朝各回各的衙门,一位御史突然站出来,弹劾甄家某位旁支官员贪污受贿。

当然,要是碰上个昏君,或者格外独断专行的君主,御史也没有办法,但太上皇他不是啊!

原材料不用太好,只要不太差即可,最重要的是便宜。

眼下朝中最热闹的事,便是甄家被人弹劾。

薛虯细细与她分说,宝钗安静地听完,这才微微一笑:“我背靠薛家和皇室,还有什么可怕的?”

这位御史仿佛点燃稻草的引子,从他开始,一位接一位御史站出来,弹劾甄家子弟甚至甄应嘉本人,且个个证据确凿,即便太上皇一党想要帮忙,却也辩无可辩。

之后二人便讨论了一下具体的问题。

众臣并不在意,弹劾之事常常会有,只是今日被弹劾之人有些敏感罢了。

宝钗又不能许以重金,以利诱之,那就与她压低成本的本意不符了。

只要不是当真罪大恶极,且铁证如山的弹劾,太上皇一向不怎么理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甄贵太妃和甄家的气焰。

譬如作坊的定位:提高产量的另一面就是质量下降,因为一次可以纺出八根甚至十六根线,势必不可能如四根的那般精细,因此宝钗必须得放弃中端市场,以价格优势不断下沉。

但他可以包庇。

原以为今日也和从前一样,是某位甄姓官员被抓住把柄弹劾,但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别人不敢肯的硬骨头,他们无所畏惧!反正大庆律明文规定御史不以言获罪,没人能拿他们怎么样。

最难的反而是工人,纺织工人一般是女子,但是江南民风相对开放,愿意让家中女眷出门上工的人家都不多,更不用说京城了。



再譬如作坊的建造、原材料选择和工人等等。

薛虯一顿,随后失笑:“你说的对。”

皇帝当堂怒斥甄家有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惩罚不可谓不严重,在宠妃妹妹逐渐失去话语权,自己能力也不如何出众的情况下,甄应嘉想要再爬回原来的位置比登天还难。甄家本就没多少底蕴,最拿得出手的便是甄贵太妃和甄应嘉,经此一事,他们家瞬间便从一流家族跌至二流甚至三流。

但薛虯并不担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没几个人会在意什么礼节,田野上多的是抛头露面劳作的女人。

众所周知:御史头铁。

负皇恩,狼子野心,被弹劾的甄家子弟全部罢职免官,严重的还要杖责甚至坐牢,甄应嘉的罪名不大,主要是治家不严,被皇帝下旨斥责,连降三级。

既然下定决心,宝钗很快准备起来,事情一项项安排下去,燕郡王也派了人一路帮忙,几个月功夫,第一批低价棉线和麻线就出厂了,此乃后话。

听到旨意的百官无不心中戚戚、头皮发麻。想象他们是甄应嘉,好不容易整个家族阶级跃升,突然又被从云端打落,那滋味简直不敢想。

但即便在太上皇当政时期,甄家也没少被弹劾。

好在这本就与宝钗的期望相符,且如此一来,可以在前期暂时避免与其他纺织商人产生利益纠葛,对作坊的平稳发展更有好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