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出有用信息,孙坚又看向那封帛书。
笔迹清新飘逸,弯钩处力透纸背,颇有几分横扫千军之势。
哪怕觉得有诈,这千石粮草的意义也不得不让孙坚冒险一次,出面接纳了商队。
虽然如今这样的情形,他早就有过猜想,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董卓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几乎可以说是一意孤行。
他打开书信,上面却只写了一句话。
孙坚祖上几辈在吴郡做官,虽然官职不显,但也识字知书。
再琢磨十四个字的含义,孙坚心中一动。
没过两天,黄琬和杨彪的官职被董卓罢免。
就在孙坚心烦意闷的时候,一支神秘的商队带着千石粮草出现。
他询问商队,问他们从何而来,为谁运送,是否把货物送错了地方。
这句话是《荀子》中的名言,出自“荣辱”篇,全篇围绕荣辱作论。而这句话其实是段中的“半句”,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论述——
孙坚看着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努力构想笔迹之主的性情。
刘昀当然不是什么做好事不留名的大圣人,只是现在还不是他正式接触孙坚的好时候。匿名给孙坚送粮食,一是给孙坚提供后援,让他有余力去打董卓,二是为了给今后做铺垫。
孙坚又问了雇主的相貌,却只得到平平无奇这四个字的评价。
董卓用实际行动向黄琬证明:他不但可以很糟,还能比他想象得更糟。
商队一问三不知,只有“是否送错”这个问题,他们坚决否定。
能拥有此等浩然雅正的笔势,这封信的主人必定磊落澄明。
想也知道,能轻易拿出千石粮食的绝非寻常人家,那个雇主大概率只是管家、侍从之流。
是以,孙坚一眼就认出这句话出自《荀子》。
他郑重地收起帛书,久久不语。
“义之所在……”
黄琬回到府中,愁眉苦脸。
若不是司空荀爽出面,只怕盛怒中的董卓会当场杀了他们二人。
“瞧着,这就是背叛我的下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他想起刘昀与郭嘉曾对他说的话,唉声长叹。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观[2]。”
“士君子之勇也[2]。”
“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2] 。”
初平元年,二月,位列三公的黄琬、杨彪因为反对迁都,而被董卓罢免。
“当时雇主给了我们一片木牍,上面写着&039;南郡孙太守&039;——南郡只有您一位孙太守,不可能认错。”
各位领军的郡守开始相互推搪,袁绍输人不输阵,哪怕心中生了怯,也日日在驻扎地摆酒宴,仿佛他们打了胜仗,正在庆祝。
听着源源不断的哀嚎声,董卓没有任何动容之色,反而阴恻恻地指着在火中翻滚的人,对着噤若寒蝉的下属冷笑:
毒杀废帝,随意诛杀朝臣,挖陵墓,火烧雒阳,逼迫迁都……
知道这件事的联军众人面面相觑。
仿佛在闷热的盛夏被浇了一盆冰水,整整一个月都在和袁术较劲的孙坚蓦然一愣。
董卓将因为战败被俘的义军士兵聚集在一处,让他们裹上倒满猪油的布,活生生地把他们烧死。
他神色复杂地展开帛书,重新诵读最后几个字。
如果说,以前的董卓还会为了收买人心,而在他们面前演一演好人,那么,在义军集结后,董卓便彻底放飞本性,展现出他残酷恣意的一面。
如今的局势,正是韬光养晦的好时候,提前踏入浑水只会增加麻烦,倒不如继续闷声发大财。
袁绍脸色难看。董卓此举残暴却有效,成功震慑了心思各异的众人。
黄琬心中无语,已经起了隐退之心。
……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重视生死,持守正义,并始终坚持二者,不屈不挠,这便是士、君子的勇气。
笔走龙蛇的字迹,既能给未见面的对方带来良好的印象,又能作为将来二次联系的凭仗。
所谓的道义,是自己心中的信念,不应该为权势和利益所屈服。
平白无故收到千石粮草,又收到这么一句话,孙坚一时之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已经定好计划的刘昀,给孙坚送完粮食,就将这件事抛到脑后,专心推动城市建设。
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