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武侯指点江山下结束。
满清、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北洋军阀、鬼子、汉奸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竟然都放过了他。
情绪从低往上走,到了蜀汉达到顶点。
周杰爆发力确实强,大段大段的念白,很有感染力。
曹魏有美国的影子,好大喜功。
史书记载有问题,因为地泥泞,曹操让人铺在地上,骑兵踏过去,文人不懂打仗。
情绪从高往下走,越走越低。
不过沈三通采用了这版结尾。
空前的大胜会下埋藏巨大的危机,东吴就因为大胜出现一批威名赫赫的战将,周瑜、程普、黄盖,特别是周瑜。
他如果赢了,拿下东吴顺势可以登基。
又出现了一面“秦”的旗帜。
下属威名过盛,造成集团意见分歧。
甚至赤壁之战,有点像911,一下子把美国注意力转移了。
而曹操多次南征东吴,给东吴造成很大压力,使得东吴无暇顾及其他。
但是他输了,反对他的力量就会增长,战败的曹操只有仓皇逃命。
因为武侯的形象太好。
孙吴阵营胜利大,但是内部开始失和。
出现了一面“唐”的旗帜。
东吴胜利之后,周瑜威望大增。
文青的选择,可以越来越往下,以曹魏结尾。
当然,没有完全结束。
一个骑马的身影出现。
刘备集团就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渐渐的,赤壁大战的战果大多落入刘备手中。
天下大势就是这样,祸福相依,得失难计。
孙权也是无可奈何。
情绪从低谷,慢慢的往上走,到了蜀汉武侯高光到了顶点。
曹操的下场,没有什么关羽义释曹操,曹操狼狈逃走。
情绪是先平滑往下,再断崖式往下,再来一个急速拉升。
沈三通用“马后炮”手法刻画武侯,看起来不别扭。
不同的顺序排列,给出的观影体验也有不同。
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故意,他偏向于孙吴。
如果是蜀汉在前,东吴在中,曹魏阵营结局在后。
历史上东吴在赤壁战后几乎一事无成,战果没有得到最大化。
曹操最惨,统一大好机会失去。
盛名伟业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唯有藏拙守中才是不败之道。
而孙权作为少主难免产生猜忌之心,阵营内部出现了问题。
吴宇森《赤壁》的闪光点,在孙吴。
曹魏在前,东吴在后,蜀汉在后。
三个阵营,蜀汉阵营胜利没有那么大,但是一片团结欣欣向荣。
还有彩蛋。
胜利能解决一切问题。
可能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东吴胜利结算场景。
而曹魏阵营在前,东吴在中,蜀汉在后。
沈三通这版《赤壁》,蜀汉是闪光点。
三个阵营结局,是三种不同情绪。
蜀汉闷声发大财很契合中国一个时期的发展基调。
镜头往上走,鹰飞过,而后往下。
沈三通选择对观众最友好的结尾顺序。
而如果是东吴在前,曹操阵营在中,而蜀汉在后。
曹魏是失败结算。
把历史结果,让武侯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