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挂着孙洪鑫临的《秾芳诗帖》,案头摆着十几种不同的毛笔。
“特殊年代住户用报纸糊了十年,我揭下来时木纹还新鲜着呢。您看这槅扇的‘步步锦’棂花,每个榫卯都没动过,全是当年的老工艺。”
章雪晴轻声惊叹:“这院子真气派,比电视剧里的还漂亮。”
穿过前院,中院的正房五间开阔明亮,屋内摆放着一套明式黄花梨家具,条案上供奉着一尊铜佛。”
“旁边那株腊梅有百年树龄,一到冬天满院飘香,邻居们都说我这院子是‘天然香薰’。”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园的景致更是惊艳。
“不瞒王老弟,我做梦都想把您那幅真迹挂在屋里,每天早上对着字研墨,这辈子也就圆满了。”
王景行仔细打量院子,测算着面积:“这院子占地多少?”
孙洪鑫笑道:“后院原本是马厩,我改造成了小花园,您看这石头,还是从苏市搬来的,当时雇了八个壮汉,卡车运来之后还整整搬了三天。”
一条蜿蜒的石子小径通向六角凉亭,亭内石桌上刻着棋盘,四周种植着百年腊梅和石榴树。
“我这套位置更好,挨着醇亲王府,您要是喜欢,咱们直接换。”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杨梅竹斜街,这条曾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胡同,如今充满了文艺气息——咖啡馆、手作工坊、独立书店点缀其间。
穿过垂花门,一座精致的后花园展现在眼前。
孙洪鑫苦笑道:“临了三十年,还是学不到徽宗的三分神韵。”
她伸手轻触影壁,青砖表面的包浆温润如玉,仿佛在诉说百年沧桑。
“这条街清朝时叫‘杨梅竹斜街’,因种满杨梅竹而得名,”孙洪鑫边走边介绍,“以前住过不少文人,比如沈从文、梁实秋,现在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
“您看这宣纸,”他拿起一张澄心堂纸,“还是从安徽泾县定制的,专门仿宣和年间的工艺,就是为了离徽宗近点。”
先不急
“福”字砖雕,周围环绕着蝙蝠纹,取“五福临门”之意。
“您看这门墩,”他指着门口的抱鼓石,“原先是断的,我从河北收了半块老门墩,找工匠用糯米浆混合石灰粘起来,您瞧这纹路,是不是严丝合缝?”
“孙洪鑫推开正房的雕花槅扇门,槅扇上的缠枝莲纹雕刻精美,黄杨木的天然纹理与雕刻线条相得益彰。
王景行点赞:“孙总,您这书法水平真厉害,章法浑然天成,字与字之间结构精妙,疏密得当,顾盼生姿。”
几人马上转场,第二套在杨梅竹斜街青云胡同。
见董建川一行三人进来,老远就伸出双手:“王老弟,可算把你盼来了!”
大块石头堆砌的假山错落有致,石缝中长出的青苔泛着绿意。
孙洪鑫颇为自豪地说:“这院子原是清末一位侍郎的宅子,解放后分给了八户人家,我九五年收的,总共花了两百多万,光腾退住户就用了三年。”
影壁下方的须弥座上,牡丹花纹雕刻得栩栩如生,花瓣层次分明,甚至能看出匠人运刀时的力度变化。
孙洪鑫早已等候在四合院内,年近六十的他穿着对襟唐装,腰间挂着一串老蜜蜡手串。
王景行笑笑:“这套我确实挺喜欢的,但说好看三套,咱们去看看另外两套之后再定。”
“整座院子占地460平米,建筑面积220平米,三进院落保存完整,还是市级保护院落。”孙洪鑫掏出手机翻出产权证,“产权清晰,红本在手,周边类似的院子前年成交了一套,成交价29亿。”
董建川熟门熟路地打开西厢房的门,里面竟是一间小型书法室。
他的声音带着老京城的热情,握手时掌心的老茧蹭得王景行手背微痒。
众人打过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