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佑佑就是一双这样的眼睛。
我好油腻啊。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么不时髦的工作,感觉挂上编辑两个字,读者就会流失一半。
有一天,我们闲聊的时候,薯条对我的古籍编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下饭小书,读者笑过之后可能会发现,书里描写了很多荒诞而幽默的现状,恰恰是真实的、无解的。
三、关于叙事的尝试:网文意味着隐含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叙事
我居然想教读者做事?
《新儒林逸史》
紧接着,薯条找我:宝子,想几个书名,通俗一些。
是的,我的同学与好友,基本是我的同行。
她没有接受过漫长的学科训练,也没有行业背景,自然就没有信息茧房,是彻头彻尾的闯入者。
苦。我们遇见问题,我们无力解决,那就把这些问题轻松地告诉读者,或许聪明的读者会有办法呢?
这个故事以左佑佑的叙述为主展开,中间穿插着历史人物的叙事,但本质上由故事的隐含作者讲述给读者听,在讲述的时候也不断考虑并接受读者的反馈,最终由隐含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古书杂役录》
我信心满满地发给薯条,并重点推荐了《古书杂役录》这个书名。
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惊。
事情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反派的语气)。
你看,古籍是很有乐趣的呢。
左佑佑这个叙事者的形象,起初来源于我的责编薯条。
最终,我的书起名为《我为中华修古籍》。
这也是我写下来向各位读者请教的。
我征求了同学们与好友们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通俗又雅致,认为其中隐藏的用典很有巧思,并对《古书杂役录》这个名字赞誉有加。
这些问题,留待与各位同仁继续讨论。
薯条:
这样一个叙事者,闯入一个几乎封闭的行业,会怎样讲述这个行业?
于是,薯条成为我的一双眼睛噢,原来从未接受过相关学科训练的人,是这样看待这个领域的吗?
写论文的时候,在论文最后的部分,我会把研究中遇到的、目前尚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与各位同仁继续研究、讨论。
写作也是自我观察的过程。有时候我兴致勃勃写了一堆关于xx的讨论,回过头再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好聒噪哦。
最终,我尽力留下白描的现实,删掉观点。
我兴致勃勃地列了一串。
《迷津渡者》
我隐隐感受到点什么。
我是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