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80巴山猎耕记 第10(2/3)111  1980巴山猎耕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日杂店专卖锅瓢碗筷、盆盆桶桶和一些农具。

米仓道沿途其实催生出不少小村庄,就即使是荒山野岭里无人居住的幺店子,也有经常会走的人简单收拾,成了过夜的地方。

古道早就荒废,但沿着古道两边撵山采药的人还有,也有打着某些主意的人,就像陈安他们,背着东西不走大路,怕被拦。

山林遍地宝,林中尽穷人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男主人慷慨,装的时候还多给了一碗。

两人在那女主人招呼下进了屋子,里边虽然点着油灯,但仍然一片昏暗。

“今天晚上,就住这里了!”

供销社又分设很多商店。

收购站里边没有收松子的指标,家里边有松子,也只能自己吃或者放着等收购指标,但总有地方需要,就有人会寻着这种产量比较高的地方来进行收购。

时间不知不觉又过了三个多小时,在斜斜的日头向西边坠落,山沟里不断升起缕缕炊烟时,两人已经换到七八十斤松子,形势比陈安预计得还要好。

两人打定主意,宏山当即开口:“老乡,有没得神仙嗑换东西?”

“其实多的话,可以拿到镇上,或者是县城里卖撒,这里离汉中也不是太远了。”

在男人的指点下,两人将收到的松子放在墙角,立马浑身轻松起来。

就这样,两人见人就问,见院就喊,走东串西,以物易物,顺便问问路。

食品站负责收生猪和鸡鸭蛋等东西,同时杀猪卖给有票的人。

估计了一下时间,宏山说道:“离最近的小镇还有十多里路,山里路难走,十里路听着不远,但不熟悉,不晓得近道,弯弯绕绕的,怕不是一两个小时都未必能走到的,得找个地方住上一晚。”

收购站有订购指标的收购项目,由生产队的由副业人员完成,像松脂或集体种植的药材等,同时,也收购个人采摘到的山货和药材,或是打到的猎物皮毛等东西。

食杂店门市出售油盐酱醋和糖果等东西。

晚上住宿的事情,不难搞定,出门在外,也没啥子好挑剔的,能将就就行。

陈安立即拿出这一天下来剩下的东西让他们挑。

男人也厚道,陈安不无建议地说:“供销社收购站里没收,黑市上有人收。”

米仓古道上,行至山腰或是河畔,还有一种叫“幺店子”的路边小店,它因古道的兴盛而生,又因古道的荒废而消逝。

“给多了给多了…”陈安连忙说道。

饮食店以切粉粑粑馒头等东西为主,有时也有别的。

接着,女主人站在院边,喊不远处另一户人家,把两人介绍过去。

十多斤松子。

挑挑拣拣,女人拿了四支线和两包针,看着陈安带来的帽子好看,当即挑选了两个,给炕上两孩子戴上,另外又挑了别头发的别子和头巾,东西一共换了十碗松子。

听到喊声,从屋里出来一位妇女:“有是有,咋换哩?天黑了,干脆你们进屋再说。”

陈安点点头:“现在背重了,也确实走不快,没必要走远了。就近找个地方住下就好,遇到人家最好,再不济,找个幺店子住下,或是山洞也行。”

百货商店专卖日用品,布匹、衣服、帽子、口盅牙刷、毛线等,有的凭票才能买,有的不要票,比如土布就能直接花钱买到而不用布票。

改革开放的前夜,对计划经济有所松

为了避开麻烦,还是有人会走这艰险的古道。

这时候,女主人过来问两人:“你们用啥换哩?”

幺店子之所以被称为“幺”,就是因为它小,设施自然就少,不过粗茶简餐,一方床铺,总能满足旅途之人的需要。

火炕边坐着一壮男,一看就知道是这家的男主人,炕上坐着两小孩在暖被窝。

“要得!”

“没的事,山里边这些东西多,打来放在家里面,也就是平时没啥子事的时候嗑一把,到山上干活的时候带上点,当个零嘴,别的没什么用,也就是有人来的时候换点东西。”

就这样,寻着袅袅炊烟,边走边换,背着越来越沉重的松子,一会儿下河滩,一会儿爬陡坡,运气不错,夜幕降临的时候,两人到了岔沟里一户人家院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