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2/3)111  被送给病弱公主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无根飘萍,沦落风尘,不知有几。本朝革新,屡屡下禁令,但无法彻底禁绝三曲诸妓。

&esp;&esp;宁轻衣一怔:“教坊?”但旋即摇摇头。教坊是管理女乐的官署,里头都是官奴婢,里面的人不是她能用的。:

&esp;&esp;眼见着一切井井有条地进行,宁轻衣的心事算了一桩了。

&esp;&esp;裴琢玉凑过去,她沉吟片刻道:“不管写得如何通俗,都是面向识文断字之人的。有的事情对百姓有益,可不是人人都能知晓。”

&esp;&esp;并不是所有金花帖都是士人或者权贵家的千金揭的,长安城中,三教九流扎堆,有些人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生活经验很多。她们愿意为了赏金来集书馆中凑个热闹。卢贞隐并不轻视这些人,对方揭帖后,只要能给出答案,那便将赏钱送去。只是她们的话不会直白地刊刻出来,而是由集书馆中的小娘子们润色。

&esp;&esp;教这些小孩们三两年是见不到结果的,但人总不能只顾着眼前,得做长久之计。

&esp;&esp;她们都算是假母的私产,只要钱财给的足,便任意买卖。有的在三曲中声名重,公卿举子盈门,甚至有财货,假母都不愿放人。

&esp;&esp;“寄希望于举子,可举子便算是与她们生情,良贱有别,怎么可能迎她们入门?就算是被养在别院,

&esp;&esp;八月的时候,集书馆刊刻的第一份《金花集》送到宁轻衣的手中。

&esp;&esp;宁轻衣翻了几页,唇角扬起了笑容,轻声道:“最先刊刻的是长安郊野百姓的育苗心得,倒也有趣。”

&esp;&esp;如果有路可走,谁愿意堕入溷秽中。

&esp;&esp;至于昭文寺那边呢,学舍其实都是现成的,不需做大改变,倒是得腾些空殿做学堂。来这学习的孩子们,有的本来就是寄居在昭文寺的,还有些是越王府找来的,凑了五十个,衣食都由公主府供给。

&esp;&esp;宁轻衣蹙眉,觉得裴琢玉这话颇有道理。她问:“那该如何?”

&esp;&esp;任何东西都要宣传的,像一些勒石刻的医籍,其实没有起到多少效用。一是百姓不识字,看不大明白;二来则是传播力度不够,除了两京,其它州县知情者寥寥。除了州县府衙推行,那就只能看商队以及云游人了,但出门何其不便,寻常人家想要度关津的文牒,也十分费功夫。

&esp;&esp;宁轻衣听得眉头直蹙,虽同在平康坊,但公卿贵人与北里三曲自有界限。要不是裴琢玉提了,她几乎想不到三曲诸娘子。

&esp;&esp;裴琢玉垂着眼睫,道:“平康坊北里三曲。”

&esp;&esp;有了目标就不愁办不成事,任务交待了下去,不到半日碧仙便带回了消息。北里三曲的人都是贱籍,有的被家人卖了,有的是乞儿,为谋生投于假母门下,还有就是被丧尽天良的无良人拐卖的,纵然找到家,很多也不愿意接纳,就当没有生养。三曲进出难,几乎就没有未来可言了。没人管她们生,更不会有人问她们的死。

&esp;&esp;在有记忆的三年,裴琢玉在民间生存,近距离地接触百姓家事。她想了一会儿,说:“得从百姓感兴趣的地方着手,比如戏曲?”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的人跟帖作答,同样酌情赠予财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