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我问过伯母,伯母说看四娘也同意,想看看你的意思。”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氏一起去明州!”
&esp;&esp;谢夫人大为惊讶,“余庆堂居然是你师傅开起来的?那里是京城往北的人入京时的必经之地,想当年谢侯在北边和鞑子打仗为追一个逃犯路过太平镇的时候重伤在身,又累又饿,晕倒了,就是余庆堂的医馆求助的,所以之后每年我们都会给医馆捐三千两银子,虽然不多,但也算一份心意。”
&esp;&esp;“对,对,就是陈宝珠,我的贴身婆子。”谢夫人说着指了下身后立着的一个婆子。
&esp;&esp;“会不会太快了?”孙滢讶然。
&esp;&esp;“孙妹妹,这是我的私房钱,虽然不多,但我现在也用不着,你拿着吧先救急吧。”
&esp;&esp;“我?”孙滢指指自己的鼻子,小姑嫁人,她能有什么意见?
&esp;&esp;那婆子朝孙滢和善地笑着欠了一下身。
&esp;&esp;谢夫人顺便说起陆四娘的亲事,“双方都老大不小了,不如早点把正事给办了。”
&esp;&esp;让五娘给孙夫人送过去,让她先拿着用。如果不够我再想办法。”
&esp;&esp;皇上这是想做什么?
&esp;&esp;“看看我的陪嫁还有多少银子可以动用。赵夫人吩咐道。
&esp;&esp;赵氏想了一宿也想不明白,但有一点可能肯定,就是皇上很看重孙氏。
&esp;&esp;早上赵氏起了个大早,还在用早膳的时候楚嬷嬷就带回了孙滢要将金玉记盘出去的消息。
&esp;&esp;其实,像赵夫人这样雪中送炭的人还真不少,除了赵夫人,还有谢夫人,谢夫人送来了一万两银票。
&esp;&esp;两万两银子虽说不少,但要想盘下金玉记还差远。好在这只是楚嬷嬷的想法,赵夫人根本没这样想,她吩咐楚嬷嬷道:“你把这些银票
&esp;&esp;“四娘说了,你虽然是她的嫂嫂却如长辈一般,既像姐姐又如闺蜜。
&esp;&esp;楚嬷嬷欣慰地开口道:“您的陪嫁这几年一直没动过,快两万银子了。”
&esp;&esp;谢夫人这么一说,孙滢掩嘴笑了起来,“姐姐,我看过捐赠的帐册,有个叫陈宝珠的人每年腊八节会送去三千两银子,一直送了十一年,是不是您让府上送的?”
&esp;&esp;孙滢只好将自己的打算能说的挑一部分说了出来,“我的银子都交给了表哥,做生意去了。现在需要用银子抽不出来,多谢明姐姐。我和表哥商量了,每个月的利润拿出来一些,设立一个善坊,我不在京都,这件事就拜托明姐姐先替我管着。”
&esp;&esp;谢夫人道:“那你这善坊是想做什么事?”
&esp;&esp;孙滢想了一下道:“之前的天灾,不少人到现在还没缓过来,我想专门设立一个善坊,并且专门收留这些人,不管善坊资助了他什么,他永远是自由的,想读书的人可送孙氏学堂里读书,但必须打一个欠条,以后有能力要归还这一部分银子,读书的费用按一年四两银子付费,提供衣食住行。也可以做工支取银两,具体的工价您可以跟康管事商量,康管事夫妇会一直在陆府。不瞒姐姐说,太平镇的余庆坊就是我弄的。我小的时候是师父在管事,我成家了她老人家就做起了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