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节(2/3)111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宋朝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科举制才变得名副其实,也是在那时得到完善。”

&esp;&esp;没必要为了一个古人,争论这些有的没的。

&esp;&esp;“然而当时士族力量强大,科举制也只是在士族政治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esp;&esp;“文和武是国家的两条腿,无文则国不治,无武则国不存。”

&esp;&esp;“这也是东汉末年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猖獗的主要原因。”

&esp;&esp;一个人当十年七品官,就能恩荫三十个人。一辈子下来,家里的猫猫狗狗都能得一个官身。

&esp;&esp;“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族,科举制也就是在那时被确立。”

&esp;&esp;这三个人里面,只有李世民,被视为明君典范。

&esp;&esp;“后来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esp;&esp;当然,没有人会真的将这些名额全用掉。

&esp;&esp;朱元璋听的心痒痒,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esp;&esp;“所以宋代偏安一隅,竟被小小的西夏骑在头上,实在为天下人笑。”

&esp;&esp;“宋廷为了收买读书人,还说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节制的恩荫官吏,导致了冗官。”

&esp;&esp;这才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情,绝逼会认为这是哪个亡国君。

&esp;&esp;但他也没有附和朱元璋,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

&esp;&esp;“然而随着官僚阶层的壮大,他们垄断了孝廉的举荐之路。被举荐上来的,皆为豪强子弟。”

&esp;&esp;可即便

&esp;&esp;怎么都不可能造成冗官。

&esp;&esp;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恩荫。

&esp;&esp;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esp;&esp;“直到唐末,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屠戮一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门阀统治。”

&esp;&esp;陈景恪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说动,心下很是高兴:

&esp;&esp;“军功爵和举孝廉,在最初确实为国家发掘了大量人才。”

&esp;&esp;如果受恩荫的子弟犯了罪,会连累到他本人。

&esp;&esp;说到这里,陈景恪停下来喘口气。

&esp;&esp;真正的原因就是恩荫,只要是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恩荫子弟为官。

&esp;&esp;所以听到他贬低这二人,陈景恪并不意外,也不想反驳。

&esp;&esp;宋朝冗官还真不是科举造成的,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

&esp;&esp;朱元璋出身底层百姓,对秦皇汉武没有好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esp;&esp;一品每年可恩荫十人……七品每年可恩荫三人。

&esp;&esp;然而他是汉武帝。

&esp;&esp;是每年都能恩荫这么多。

&esp;&esp;“宋太祖得国不正,忌惮武将夺权就采取崇文抑武政策,相当于是先天瘸了一条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