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朱元璋确实被震惊到了,内阁制他只是觉得陈景恪有才能,但也仅此而已。
&esp;&esp;可是洪武三十年,南方出身的官吏做了一件大事。
&esp;&esp;这项制度被执行了数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的高考,都还在使用。
&esp;&esp;科举制不一样。
&esp;&esp;否则分配名额就无法取消,也不能取消。
&esp;&esp;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核心。
&esp;&esp;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的录取比例基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中举者皆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中举。
&esp;&esp;除非有一天人类能做到消除贫困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平均。
&esp;&esp;灵光一现的时候谁都有,且内阁制怎么看都像是在四辅官制度上完善得来。
&esp;&esp;可以说,名额分配是用来保护偏远地区学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esp;&esp;一开始大家都没重视这种情况,南方文教兴盛,录取的士子多很正常。
&esp;&esp;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教训谁都会,可举一反三预见问题,就是很罕见的能力了。
&esp;&esp;南方处在大后方,没有战争,经济发达文教昌盛。
&esp;&esp;朱元璋下令重新阅卷,然而礼部毫不客气的回了一句,考试是公平的,北方人就是不行。
&esp;&esp;政治中心也随之北异,这种南北差异才得到缓解。
&esp;&esp;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老朱虽然老了,可照样提的动刀。
&esp;&esp;陈景恪先将古今选官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这说明他懂史,还是非常懂的那种。
&esp;&esp;当朱元璋提出要重启科举,陈景恪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件事情。
&esp;&esp;明眼人都知道,是那帮子南人欺负朱元璋年迈,朱允炆又太年幼,想要抢权。
&esp;&esp;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杨士奇提出南北榜制度,再加上京都转移到顺天府(北平)。
&esp;&esp;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经济差异和地域矛盾罢了。
&esp;&esp;这样的人才竟然出现在自己身边,还是太孙的伴读,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esp;&esp;要说这其中没猫腻傻子都不信。
&esp;&esp;北方处在和蒙古人的一线,战乱不断,文教自然兴不起来。
&esp;&esp;然后根据已有的制度,预见到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esp;&esp;前世很多人喷名额分配制度,他们不知道的是,真取消了分配名额,偏远地区的人更没机会读重点大学。
&esp;&esp;到了清康熙年间,废除南北榜施行按省分配名额制度,才算解决了地域差异问题。
&esp;&esp;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esp;&esp;陈景恪能不能有大成就还不好说,但至少他有这方面的潜力。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主持科举的官吏全部处死,涉案人员皆受严惩,复审官员更是被凌迟处死。
&esp;&esp;自洪武十五年科举重启,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南方士子,到了洪武末年朝堂上几乎全是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