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节(2/3)111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这个转折也太突然了吧?上一刻还是神童,下一刻怎么就泯然众人了?

&esp;&esp;马秀英点点头,若有所思的道:“你说,陈景恪的学问是跟谁学的?”

&esp;&esp;“三岁时就能将医书倒背如流,且能提笔写字。”

&esp;&esp;“因为他成绩尚可,加之陈远纵容,先生也就听之任之。”

&esp;&esp;朱元璋点点头,犹豫的道:“你说科举还要重启吗?”

&esp;&esp;“……八岁时

&esp;&esp;朱元璋将锦衣卫的调查报告说了一遍:“我让锦衣卫调查过,他自幼就异于常人。”

&esp;&esp;“十个月时就会说话,两岁跟着其父陈远启蒙,启蒙所用的书籍就是家传医书。”

&esp;&esp;“不论如何,赋税漏洞都必须要堵住,剩下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就不信想不到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esp;&esp;“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酷爱读书,时常问先生借书看,且不论什么书都看。”

&esp;&esp;正如陈景恪所说,你能杀一县的士绅,还能将全天下的士绅都杀了不成?

&esp;&esp;这其实也是朱元璋的想法,只是他需要一个人给他肯定。

&esp;&esp;“平日里也很沉默,极少和同窗打闹。锦衣卫问了许多人,都是如此说。”

&esp;&esp;谁教的?

&esp;&esp;“从五岁到七岁,他换了八家学堂。”

&esp;&esp;“有时给病人诊治,还将陈景恪带在身边,美其名曰言传身教,所以周围邻居都知道此事。”

&esp;&esp;可问题就在这里,官官相护,潜规则一旦形成就极难破除。

&esp;&esp;“科举制虽然有很多漏洞,然确实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esp;&esp;朱元璋想了一下道:“也不能说表现平平,比大多数同窗要强,但并不是特别突出。”

&esp;&esp;马秀英既是他的妻子,也是他最信任的战友,没少为他出谋划策。

&esp;&esp;“当他将一家学堂的书全部看一遍,就会奉上一份丰厚的束脩,然后转学去下一家。”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

&esp;&esp;“五岁时去蒙学读书,不过据教书先生和同窗所言,他表现平平。”

&esp;&esp;伤仲永伤的也太快了吧?

&esp;&esp;朱元璋有困惑解不开,就会找她商议,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esp;&esp;第33章 学问哪来的?

&esp;&esp;只是她从来不抢丈夫的风头,将所有的成绩都归于朱元璋。

&esp;&esp;只要朝廷还需要官僚治理天下,这种事情就没办法杜绝。

&esp;&esp;马秀英疑惑的道:“表现平平?”

&esp;&esp;“然后就告诉其父陈远不想读书了,要学习医术,然后再次展现出不凡天赋。”

&esp;&esp;“据说幼时不哭不闹,只有饿了和拉了才会喊两声……”

&esp;&esp;马秀英肯定的道:“必须重启,陈景恪已经将所有选官制度,都剖析了一遍。”

&esp;&esp;“陈远是个藏不住事的人,自家儿子如此聪慧,就时不时的向四邻炫耀。”

&esp;&esp;“那好,咱将制度完善一下,就推行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