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陈景恪轻笑道:“如何?”
&esp;&esp;朱雄英的表情非常失落:“我终于知道爷爷为什么说,他有大才但需要磨砺才能大用了。”
&esp;&esp;另一边,眼见众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方孝孺难免有些上头,高呼道: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然而只有一人的方孝孺,却丝毫不落下风——不,准确说是他压着这群读书人单方面吊锤。
&esp;&esp;陈景恪很是欣慰,也不再过多说什么。
&esp;&esp;然后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比如什么商周时期人烟稀少,可推行井田制,大明人口多不行。
&esp;&esp;左右看了看,对这些士子的表现更是不满:
&esp;&esp;顺带的还鼓吹了一番三代之治:三代富庶胜于今,风俗之美胜于今,国家也比现在强盛,持续时间也更长。
&esp;&esp;再去看朱雄英,只见他目瞪口呆,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esp;&esp;神色里也再无一丝欣赏之意。
&esp;&esp;陈景恪借机再次教育道:“还记得方才我说的话吗,人都是矛盾的,是复杂的。”
&esp;&esp;将诸多读书人驳斥的哑口无言。
&esp;&esp;陈景恪听得暗暗摇头,他终于知道,方孝孺为何会被称之为建文三傻了。
&esp;&esp;可惜了,他陷入了自我世界,已经无法自拔。
&esp;&esp;为何会有秦灭诸国一统天下。
&esp;&esp;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要是周礼真那么优秀,要是周朝人都那么讲规矩,为何会有春秋战国?
&esp;&esp;“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全面的了解才行。”
&esp;&esp;酒楼内陷入一片沉静,看表情有些人确实被他说动了,莫非恢复周礼才是治世之道吗?
&esp;&esp;“不要因为他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就全面认可一个人,或者全面否定一个人。”
&esp;&esp;朱雄英眉头紧皱,方才他对方孝孺有多欣赏,这会儿就有多不喜。
&esp;&esp;但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只是又辩不过他,只能选择沉默以对。
&esp;&esp;这已经不是政治幼稚,而是毫无政治智慧,天真到过了头。
&esp;&esp;“如此荒谬言论,竟无人能驳斥吗?”
&esp;&esp;很快这场学问交流,就变成了一场争辩。
乱非为井田也,实乃其欺凌汉家孤儿寡母,夺其玺印,称制于海内。”
&esp;&esp;朱雄英郑重的点头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懂了。”
&esp;&esp;方孝孺和众多学子的政变,前者鼓吹井田制,后者反对。
&esp;&esp;井田废而天下无善俗,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esp;&esp;“故天下人无不视其为贼,欲剖其心挖其肺。”
&esp;&esp;方孝孺就反驳说,商周时期是因为推行了井田制,制定了各种规矩,人们去遵守规矩,礼仪才能推行天下。
&esp;&esp;“纵使其不行井田,天下亦乱,莽贼亦死。其覆亡于井田有何关系。”
&esp;&esp;不行井田,不足以行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