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节(2/3)111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若大明重视生产力发展,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esp;&esp;朱标喃喃道:“耕者……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实现吗?”

&esp;&esp;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时醒悟过来。

&esp;&esp;“若无房屋火焰,若无铁器曲辕犁,若无粮食高产,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

&esp;&esp;朱元璋也有些向往,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你小子别忽悠咱,你也说了,数千年才发展成这个样子。”

&esp;&esp;“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现在可达两百斤,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esp;&esp;“印刷术出现后,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

&esp;&esp;“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掌握了医药,寿命得到延长……”

&esp;&esp;“且这些发明多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发展也无能为力。”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话才说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esp;&esp;“所以,这一切都可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esp;&esp;“良种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esp;&esp;朱元璋迟疑了片刻道:“这需要投入大量钱粮啊。”

&esp;&esp;只有朱雄英挠了挠头,不明白皇爷爷说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说了。

&esp;&esp;陈景恪说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钱粮还不一定会有成果。”

&esp;&esp;“曲辕犁出现……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现在只需一人一牛……”

&esp;&esp;“未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百姓衣食无忧,亦非不可能。”

&esp;&esp;陈景恪最后总结道:“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esp;&esp;不过这会儿众人可没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esp;&esp;“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

&esp;&esp;生产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来提高。

&esp;&esp;军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别的衙门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别的更好的东西。

&esp;&esp;“同样的人畜,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氏发明了房屋……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esp;&esp;朱元璋点

&esp;&esp;“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

&esp;&esp;朱元璋随口答道:“自然是让军器局想……”

&esp;&esp;“铜铁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esp;&esp;“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锯子、凿子等工具出现后,只需要十几天。”

&esp;&esp;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

&esp;&esp;陈景恪心中叹息,反问道:“陛下,若您对火炮的威力不满意,会如何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