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闺女一听,双眼都放光了:“我之前就想问妈想不想弄大规模了,既然您有这个想法,我肯定是配合您的呀。”
眼里都是跃跃欲试和一往直前的勇气。
两人握手的那一刹那,谢琳琅感觉自己都要飘起来了。
谢琳琅找了四亚工商部门的干事,请人家到乡下亲自考察,亲自品尝那酱菜。
谢琳琅一边对着镜子再检查一遍自己的形象,一边也在心里感慨,这就跟男生去问女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口红一样,只要站在男生的立场问他为什么喜欢a锥就行了。
沈固也没闲着,在和谢琳琅谈话过后,给巧娟的工厂设计了一款真空包装的流水线包装操作台,谢琳琅帮着规划前期产品的名称和推销手段,又在味道上提了点建议,许安安还没放假,不过听到婆婆办厂了,也在学校里设计出了一个女人包着头巾笑哈哈的捧着一款酱菜的标识,寄给了巧娟。
这么一换算,沈固就明白了。
“不好意思啊小谢同志,之前河省那边出了点问题,多待了半个多月,早说好九月底来的。”
“要不,明年再多请一些人,跟你闺女商量商量,你也跟我一样,鼓捣一下这酱菜,弄个厂子?”
她说的是一位外国的机械大师,硬生生把整个世界的工业发展往前拉了一大步。
回家就跟巧娟炫耀呢;“媳妇,你看我,今年年底肯定能赚到一个随身带的电话。”
巧娟撇撇嘴,好吧,她赚不到,赚到现在全身也就两千多点,毕竟还请了员工,材料也都是选比较好的,就算年底再爆发一批速食的咸菜酱菜啥的,最多也就多几百块的纯收益。
巧娟是有点犹豫的,在她的心里是觉得这点几毛钱几块钱的生意没必要去打扰闺女,让闺女烦心的。
一听就叫人自动带入了红旗村的好名声。
谢琳琅说了一个人名:“就跟你见到那位一样。”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彼时谢琳琅所在的四亚,新一轮的收获即将开始。
谢国居看着猪圈里吼吼吼叫唤的飞猪们,眼角的褶子都笑得起飞了。
媳妇这个样子,要不是之前跟自己提过是去见一个京城来的专家,他还真要吃味了。
在表达这个厂子会做速食产品,种类绝对不会专一之后,对方给开了个后门,将这个厂子大多数的收益挂在巧娟自己的名下,也算是当地政府扶持项目了。
远远比不上谢国居这一眼就能看到收益满满的猪圈还有那些散养的鸡鸭鹅。
这人也是沈固少有的比较崇拜的人。
也不说妖里妖气的,她就是给自己穿得特别齐整,鞋子上一点脏的都不能看到,这不,皮鞋都亮得能照镜子了。
巧娟没好气的看他;“就这么个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还办厂子,有必要么?又不是什么大企业,你看看我这个一年到头也不轻松,就赚两千。”
三千啊,根本买不了那个随便带的电话。
下午的时候,谢琳琅在车站接到了那位元先生。
不管出于什么方面,红旗村一时间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有的人不是红旗村,自我介绍的时候,还会跟人家这么说;“我家是红旗村边上的。”
谢琳琅亲自接待的对方,这天一大早,谢琳琅就起来收拾自己打扮自己。
红旗村的小伙子婚姻受欢迎程度,不低于城镇小伙子。
她有崇拜的专家,沈固也有。
“哎呦,这就是宣传画了。”谢琳琅道;“只要把这个女人手里的东西换一下,就是一套包装系列图了。”
琳琅平时都是穿得比较随性的,只要衣着整齐不出格,是怎么舒服怎么穿,今天倒是有种格外的一本正经和郑重。
这些卖了,应该能给他带了一台可以随身带的电话的收入了吧。
巧娟乐呵呵的,现在可看不出半点之前的犹豫。
十月底,有人从京城来到了四亚。
谢国居是不考虑这些的,只看得到巧娟心里是也想把这一块事情做好做大,而且媳妇年纪越大越不服输,他就乐意惯着:“行了,我媳妇是谁啊,眼光好运气也好,开厂子肯定合适的,你要是不相信,跟闺女谈谈去?”
在的红旗村,经过去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彻底走出了那场干旱带来的迷雾,加上前段时间多了那么多的工人,红旗村的名头在原来的公社范围内出了名,不少小姑娘都在想嫁过来呢。
“你很少这样啊。”沈固在一旁说道。
有了这个机会,巧娟干劲满满,跑上跑下的忙碌,才一个多礼拜,人都跑瘦了,把谢国居吓得,一天三顿饭都做肉给她吃。
就连姑娘家也收益,一听说是那个最快恢复生产,去年家庭均赚三百元以上的村子,镇上的有小伙子的家庭也垂涎,也不算是垂涎红旗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村子出来的姑娘,打秋风去补贴娘家的几率小,特别小。